再见Pocket!“稍后读”凉了,我们注定只能被算法“投喂”?

全球最大的“稍后读”应用 Pocket 突然宣布将于2025年7月8日关闭服务 ,其数据也将在同年10月8日被永久删除。今早看到这个消息时,我着实吃了一惊。Pocket 成立于2007年,几乎见证了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我本以为,像这样用户基数超过千万的老牌应用,倒闭的风险应该微乎其微。 然而,这终究还是发生了。Mozilla 给出的理由是:"但随着人们使用网络的方式不断演变,我们将资源投入到更符合他们浏览习惯和在线需求的项目上。" Firefox 曾是桌面电脑时代广受欢迎的浏览器之一。但自从 Google 大力推广 Chrome 后,其市场份额便逐渐下滑,目前仅在2.5%至3%之间徘徊。不过,在桌面浏览器市场,Firefox 的表现稍好一些,市场份额约在6.89% 至7.58% 之间。然而,在移动端,其市场份额则低得可怜,仅为0.50%左右。Mozilla 在2017年收购 Pocket,部分原因正是希望借此“在移动设备领域取得进展”,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个目标显然未能实现。 根据 Mozilla 2023年的财报,其总收入约为6.53亿美元。其中,来自搜索引擎的授权费(主要来自Google)高达约4.95亿美元,占总收入的75.8%;订阅与广告收入约为6477.5万美元,占比9.9%;而投资及其他收入约为9340万美元,占比14.3%。换句话说,单是投资收益可能就比 Pocket 带来的直接利润要高。这样看来,Pocket 最终被关停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想当年,“稍后读”应用刚诞生时,手机上网体验远不如今天这般流畅:网页加载缓慢、显示效果不佳、广告弹窗频出干扰阅读,网络也时好时坏。但即便在那样的情况下,网上的好文章也已经是铺天盖地,多到看不完了。 Pocket 和 Instapaper(2008年上线)这类应用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痛点。它们的核心功能——如一键保存、跨设备同步、离线阅读、清爽的阅读界面以及内容组织——广受欢迎,成功地将杂乱的网页内容优化得更适合在手机上阅读。 如今,人们消费的内容形式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文章和图片。抖音快手的短视频、小红书的图文笔记、小宇宙等平台的播客、社交网络上的推文……内容不仅日益碎片化,各大平台之间的壁垒也越来越高,开放性随之降低。这对“稍后读”应用构成了巨大挑战:一方面,它们能处理的内容形式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