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月, 2023的博文

如果你受到语雀宕机影响,我建议试试这些工具

一线大厂能发生持续这么长时间的故障,上网这么多年还没遇到过。 考虑到这款产品在阿里的地位尴尬,且创始人已经出走,如果你有知识管理需求,强烈建议基于以下原则考虑更换工具: – 本地存储优先。 – 开源优先。 – 大厂主营产品优先。 – 有批量导出功能优先。 – 连结功能广泛优先。 以下工具是我个人的一些建议,按优先级排列如下: Obsidian (本地优先,功能强大,上手不难,用好有门槛) Notion (与Obsidian并肩的知识管理工具,功能强大不言而喻,连结功能广泛) Onenote (本地优先,Office组件之一,虽老派但功能强大,倒闭可能性极低) 飞书云文档 (功能完善,但体验较厚重,字跳工具方向主推产品之一,倒闭可能性较低) Flomo (功能精炼且有闭环,尽管是创业小团队作品,但是该产品运营策略极为稳健,且产品本身支持同步到Notion,也支持批量导出) Craft (颜值较高,功能也很完善,支持外挂本地文件夹,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款应用) TiddlyWiki (本地优先,开源应用,功能强大,但上手难度较大) 其实无论是记笔记还是说稍微复杂一点的知识管理,主要还是自己得有一套能记录无摩擦、查找方便、复盘积极的工作流,这是远比使用任何工具都更重要的东西。

听我说,吃透这篇文章,就可能摸到泼天富贵

有这样一种说法,成功的人依靠的并不完全是持之以恒的努力,更多的是抓住一个风口,拼尽全力投入其中,尽可能地吃进红利,当风口退去,依靠前面积累的资源再去寻找和投入下一个风口,如此循环往复。 所谓的风口,就是那些能够提供超线性回报的领域。 Paul Graham 的新文《 Superlinear Return 》讲的就是超线性回报,吃透它,格局打开,我们普通人就可能离风口更近一些,以下是我个人的笔记: 超线性回报是世界的一个特征,而不是我们发明的规则的产物。 超线性回报有两个基本的来源:指数增长和阈值。 如果你在某件事上做得越好,你就会做得越好,从而导致指数级增长。人类其实一直以来并没有形成关于“指数增长”的基因记忆。 在前现代,畜牧养殖是一个指数增长的典型例子,羊可以生羊,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但是土地的规模限制了发展。领土征服也是一个案例,控制的领土越多,兵力就越强,新的征服就越容易,但是,这种经验离普通人过于遥远,无法有效参考。 普通人唯一能接近指数增长的,就是知识。你知道的越多,学习新事物就越容易,也更容易逆天改命。这样的案例从古至今屡见不鲜。 另一个超线性回报的来源是“阈值”,体现在“赢家通吃”这一表述中。在竞争之中,表现和回报之间的关系是阶跃函数。获胜一方无论是大胜还是仅有微弱优势,最后都会获得一场胜利。因此,这些回报并不存在于竞争之中,而是结果中存在阈值。达到了阈值,就取得了胜利,获得了全部的回报。国内互联网行业有大量这样的案例,外卖、打车算是典型的成功案例,以至于过去10多年间,这种想尽办法去接近垄断“阈值”,期望获得最大回报的路线成了业界的主流思路,很多时候却忽略了利用阈值原则的前提,即这个领域有利可图,值得玩。 指数增长和阈值是会交织的。跨越⻔槛会导致指数级增⻓: 战斗中获胜的一方通常受到的伤害较小,这使得他们更有可能在未来获胜。指数增⻓可以帮助跨越⻔槛:在具有网络效应的市场中,增⻓足够快的公司可以将潜在的竞争对手拒之⻔外。 这也就是强者恒强、富者恒富的道理。 但是技术的进步和组织重要性的降低,让超线性回报有了新的图景。 在过去,参与组织是获得资源的唯一途径,也是参与分配的唯一办法。技术的进步和组织的弱化,会让旧规则被打破,强者和新玩家可能会集中更多的...

被忽略的翻译利器——macOS系统自带翻译

图片
在2021年macOS Monterey的系统版本中,全局翻译已经是一个内置的、全局性的功能了,但在网上冲浪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很少有人提起它,很有种沧海遗珠的感觉。 今天我大致介绍一下内置在macOS里的这项功能,希望对大家有用。 首先说下翻译功能的几个亮点: macOS是免费的,它的所有功能也是免费的,因此自带的全局翻译也是免费的。 这项功能其实是iOS 15首先实现,后来才集成到iPad OS和macOS中,也就是说苹果全家桶都可以使用。 目前,翻译功能支持20种语言(包含英式英语、美式英语、内地中文、台式中文)。 下载模型到本地后,翻译功能可以离线使用。 翻译功能的入口: Safari 地址栏 点击地址栏最右侧的“…”,会弹出翻译网页的选项,点击选择所需文字就可以翻译全网页,配合Safari的“阅读器视图”和基本的“导出为PDF”功能,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份纯净的中文译本。 划词右击点翻译弹出浮窗 无论是系统本身,还是大多数应用,都可以选定文本,右击,在浮窗菜单中点击翻译,于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双语对照的浮窗。 与实况文本的结合 实况文本本质上是全局OCR功能,这是我最近几年最喜欢的苹果家的功能,只要系统认得出,选定选得动,同样可以直接翻译,网页长截图难处理的问题瞬间解决。 自带翻译有系统全方位的支持,它可能不是翻译质量最好的(但其实我长期用下来,感觉可用性还是很强的),但肯定是最方便的,大家有需求的时候不妨试一试。 本文在 小红书 及微信公众号《非凡奥德赛》同步更新。

爆肝大更:打造第二大脑,摆脱无话可说和FOMO

图片
《打造第二大脑》是效率界的热门书,本来以为只是畅销大家蹭蹭流量,自己看下来才发觉确实是一本有料的书,完全值得爆肝推荐! 全书内容已经整理在图片中,不再赘述。笔记里讲讲我个人的看法: CODE是一个更适合工作,更精确点说适合创意工作者的系统,这里并不是说它适用范围窄,而是说,在这个领域CODE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整个系统主打的是一个以战养战和大力出奇迹。 – “以战养战”指的是,整个系统首先是围绕”专案/项目”去组织资料,很强调目的性和操作性,迫使我们去更有针对性地获取、筛选和运用资料。 – “项目”有明确的目标和截止时间,自带驱动力,基于此收集信息,并通过”组织”、”萃取”,用”构想列岛”和”海明威桥”连结起来,缩小规模确保聚焦,不断分享中间产物获取反馈,系统自身的压力和系统内比较顺畅的各项流程,塑造了一个储备充足、供给畅通的能够”大力出奇迹”的工作流。 CODE其实并不十分依赖具体的工具,尽管它强调数字化的优越性,但如果仅仅依赖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系统和搜索,依然是足以跑通的,但我们看到的各项介绍和教程基本都围绕Notion和Obsidian展开,我自己这两天用Notion建了一个PARA的框架(后续会分享出来,需要完善使用说明),最直观的感受是这两款应用可以更直观地连结资料,并能方便地输出。 PARA是一个搜索优先的整理术,所以除了四大基础文件夹外,它强调把所有资料放在一处,不需要关注文件本身所处,完全可以发一个暴论:如果电脑操作系统搜索不行,这套系统崩盘的可能性极大,但好消息是至少macOS的系统搜索功能已足够强悍,请原谅我对Windows的无知。 《打造第二大脑》的精髓,在我看来是CODE这几个常规步骤之外的东西,是PARA和第三部保障执行的部分。 一些参考资料: 作者本身, 官网 以及其 油管账号 都值得挖掘,推荐订阅他的邮件列表 Ali Abdaal,效率圈KOL顶流, 油管 和邮件列表都推荐 播客《纵横四海》- Vol.21 笔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