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上下文、无冗余、零维护:用Keyboard Maestro实现Obsidian标签的动态调用

图片
 我在UTG上读到Minja老师的新文章《 在笔记软件中管理标签的低技术方案 》,深受启发。在文中他介绍了一种低技术调用笔记标签的方法:使用Keyboard Maestro实时检索当前文件夹中所有笔记文件中的“#标签”字符,检索结果不仅会在Keyboard Maestro的搜索框中清晰地呈现出来,还可以上下滚动浏览标签,也支持输入关键字搜索查询,选定后所需标签后自动复制到当前笔记。 这个方案我觉得有3个优点: 1. 上下文关联性强:宏只检索当前文件夹,如果文件夹内容主题垂直,那检索出的标签都会高度相关。 2. 避免标签冗余:调取复用的都是现成标签,能极大程度地避免近意标签泛滥的问题。 3. 无需维护:不需要创建和维护单独的标签表,也不需要以特别的方式创建标签,自然输入就好。 Minja老师的宏是仅为FSNotes设计,遵循同样的思路,我借助Gemini,根据自己的情况将宏进行了改造。我主要的文件都放在Obsidian库中,于是 我创建了两个不同适用场景的宏: 1. 全局标签提取:它将检索整个Obsidian库中的所有标签。它无需在Obsidian中运行,只需预先指定好库的路径即可。 2. 当前文件夹标签提取:它仅检索当前文件夹下的标签,后者依赖Obsidian,在Obsidian中才能运行。 具体的实现效果可以参考下面的视频: 全局标签提取在Obsidian中使用 全局标签提取在Drafts中使用 当前文件夹标签提取在Obsidian中使用 宏的详细步骤截图也一并附上,需要配合 Keyboard Maestro 使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根据截图自行配置,体验"低技术"管理标签的乐趣。 全局标签提取 当前文件夹标签提取

一个API接口,敲开了我一周的死胡同

图片
日历版的计时快捷指令我在小红书已经上架多时,承蒙少数朋友的厚爱,它至今仍是我销量最高的一款产品,这远未达到我的期望。功能上,希望能更进一步,加入分类统计的功能,这样,我们就可以看清每天在不同类型的日程里各自花费了多少时间。 上上周(24 周)开始 ,我尝试创建这个新的快捷指令,以日历维度来统计每个分类的日程总时长。我本想全部在本地实现这个功能。但很快,这个愉快的挑战就演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心性折磨。一层又一层地嵌套、一次又一次的遍历,每每都在最后的结果展示环节功亏一篑,让我一度为此怀疑人生。 反复挣扎了一周半,我决定放弃纯本地化的执念,直接接入 DeepSeek API。筛选日程、配置接口,不到半天,我预想的效果就实现了。 我是一个技术盲,顶多只是热衷折腾,依着自己的想法与习惯捣鼓一些自用的小工具,如果分享出来有其他人愿意用,甚至给予认可,对我来说就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 苹果生态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无代码开发的土壤,原生的快捷指令、AppleScript,广泛友好的第三方工具支持,以及现在基于云端的新秀效率工具,都可以按照自己想法构建出丰俭自如工作流和工具链。而 AI 的加入,更将这一趋势推向了极致,让用自然语言创造工具成为了可能。 言归正传,我将这次由 DeepSeek 加持的时间分类统计快捷指令步骤截图分享在下方,有兴趣动手能力强的朋友完全可以自行“复刻”一版。当然,如果您想节省时间,即刻体验,我也将它与之前的计时指令打包上架,定价 9.9 元。 实现效果:

苹果在 AI 上的落后短期来看真的影响那么大么?

图片
苹果于北京时间 6 月 10 日凌晨 1 点举行了一年一度的 WWDC 发布会,并发布了其硬件生态的全线系统更新。 液态玻璃 UI 好不好看见仁见智,个别应用的 屎上雕花 锦上添花我也兴趣不大。 我今天想讨论的是: 苹果在 AI 上的落后短期来看真的影响那么大么? 苹果在 AI 上的滞后是毋庸置疑的。 一方面,AI 的勃发过于迅猛,超出了苹果一贯的产品规划。去年虚张声势地宣称将 AI 引入系统,结果 Apple Intelligence 迟迟不能完整交付,今年老生常谈不知道究竟能落地多少,这一切都更像是市场压力下的被动应对;另一方面,苹果本地隐私优先的战略也让它颇受掣肘,不管从理论上还是现实上就不可能产生足够强的大模型。 但要说这两年苹果完全没进展也是不妥当的。 M 系列芯片的强大性能首先不容忽视。 Ben Thompson曾指出 ,配备 M3 Ultra 芯片和 512GB 内存的 Mac Studio 可以在桌面上运行 DeepSeek R1 的 4 位量化版本,这是受限于内存架构的独立英伟达芯片(无论是专业级还是消费级)都难以做到的。 又根据新发布的《 Updates to Apple's On-Device and Server Foundation Language Models 》,新的 Foundation Models 框架“经过优化,可在 Apple Silicon 上高效运行,包括一个参数量约为 30 亿的紧凑型模型,以及一个基于服务器的混合专家模型,其新颖的架构专为私有云计算而设计。这两个基础模型是苹果公司创建的一个更大生成式模型家族的一部分”。在文本回复和图片评估方面与竞品相比,也并非一败涂地。 这些都体现出苹果在端侧模型方面有所投入。苹果的产品是一系列软硬结合的生态系统,这决定了苹果一定会首先聚焦于他们觉得必须“稳定”、“安全”的 AI 使用场景,比如结合用户上下文进行回复,或串联 app 相互协作。但这些藏于背后的细节体验并不能为用户提供直观、震撼的“魔法时刻”,因此被诟病“创新不再”、“日薄西山”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但问题是,苹果是一家软硬一体的消费电子设备公司,主要面对 C 端客户。依托优质的用户体验,苹果提供了广泛的硬件产品线,这些产品线构成了相互关联的产品生态,笼络了海量的用户。硬件销售是其首要的利润来源,然后才是基于用户...

简单更新了一下每天使用的Obsidian日记模板

图片
我 今年开始正式写日记,初衷是做一点工作记录,方便自己复盘,也缓解一下业务指标带来的焦虑,看看有无改进的可能。写着写着,逐渐开始寻求结构化的表达,我会把日记发给AI,让它给我提一些行动建议。于是就有了最初的日记模板。 分版块的旧模板 旧模板的正文部分很简单,三个部分: 我的旧日记模板 标题:8位数字日期形式,方便复制给AI识别 一日一页:我还会写手账,这部分是手账照片的文件链接(可以拓展阅读: 数字工具规划,手账记录,我觉得这样感觉还挺好的 、 纸笔与数字的碰撞:我的手账与日记实践之路 ) 正文:有三个部分:TD,待办事项,记录每天干了啥;ET,事件,记录每天发生了啥,不一定与自己相关但想记的事情;TT,想法,记录每天乱七八糟的想法。 这个模板我用到了5月底,感觉有一点局限: 首先,TD部分说是记录待办事项,但其实我是用来记录自己完成了什么任务,是done list。这个操作本身问题不大,但是TD(待办)和ET(事件)很多时候难以界定清楚,尤其是与家人相关的内容。 其次,TT想法部分,按照设置来说,所有想法应该放在这个版块记录,可记录事件的时候,难免会把想法也随之记下,那单独设一个版块就显得多此一举了。 再次:全天记录下来,缺少一个清晰的脉络,顺时间发生的相邻三条记录可能分属不同的版块,回看的时候就很乱。 所以想了想,觉得模板不换不行。 按时间轴执行的新模板 旧模板中的标题和一日一页部分没有修改,正文部分的初始状态是空白。 我大致将每天要记的东西做了简单分类,每个分类设置了一个对应的颜色表情: ⚫️:杂事 🟢:快事 🔴:健康 🔵:工作 🟣:想法 🟠:副业 新增对应分类的内容就会形成一条时间戳记录,类似于这样: - 20250606 15:38 🟣 从Dan Koe的视频中学到一个点:要把愿景中的未来生活引入到当下,当下应该是理想生活的简版,简版的意思是拆解成最小可执行单位,能以最小阻力执行的方式,执行之后再自我校准,逐渐加大执行的程度,直至理想实现。 如果说内容可以拓展,那就新建一个文档,用双链引用到当天日记中: - 20250606 15:38 🟠 将[[新日记模板]]更新到Blog和公众号 我的日记都以8位数字日期为文件名,我不喜欢在文字和标点符号之间反复切换,这样带来的好处是每条记录前缀中的日期都可以引用当天日记。日期这个属性就可以成了一条...

再见Pocket!“稍后读”凉了,我们注定只能被算法“投喂”?

图片
  全球最大的“稍后读”应用 Pocket 突然宣布将于2025年7月8日关闭服务 ,其数据也将在同年10月8日被永久删除。今早看到这个消息时,我着实吃了一惊。Pocket 成立于2007年,几乎见证了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我本以为,像这样用户基数超过千万的老牌应用,倒闭的风险应该微乎其微。 然而,这终究还是发生了。Mozilla 给出的理由是:"但随着人们使用网络的方式不断演变,我们将资源投入到更符合他们浏览习惯和在线需求的项目上。" Firefox 曾是桌面电脑时代广受欢迎的浏览器之一。但自从 Google 大力推广 Chrome 后,其市场份额便逐渐下滑,目前仅在2.5%至3%之间徘徊。不过,在桌面浏览器市场,Firefox 的表现稍好一些,市场份额约在6.89% 至7.58% 之间。然而,在移动端,其市场份额则低得可怜,仅为0.50%左右。Mozilla 在2017年收购 Pocket,部分原因正是希望借此“在移动设备领域取得进展”,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个目标显然未能实现。 根据 Mozilla 2023年的财报,其总收入约为6.53亿美元。其中,来自搜索引擎的授权费(主要来自Google)高达约4.95亿美元,占总收入的75.8%;订阅与广告收入约为6477.5万美元,占比9.9%;而投资及其他收入约为9340万美元,占比14.3%。换句话说,单是投资收益可能就比 Pocket 带来的直接利润要高。这样看来,Pocket 最终被关停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想当年,“稍后读”应用刚诞生时,手机上网体验远不如今天这般流畅:网页加载缓慢、显示效果不佳、广告弹窗频出干扰阅读,网络也时好时坏。但即便在那样的情况下,网上的好文章也已经是铺天盖地,多到看不完了。 Pocket 和 Instapaper(2008年上线)这类应用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痛点。它们的核心功能——如一键保存、跨设备同步、离线阅读、清爽的阅读界面以及内容组织——广受欢迎,成功地将杂乱的网页内容优化得更适合在手机上阅读。 如今,人们消费的内容形式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文章和图片。抖音快手的短视频、小红书的图文笔记、小宇宙等平台的播客、社交网络上的推文……内容不仅日益碎片化,各大平台之间的壁垒也越来越高,开放性随之降低。这对“稍后读”应用构成了巨大挑战:一方面,它们能处理的内容形式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