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Pocket!“稍后读”凉了,我们注定只能被算法“投喂”?

 


全球最大的“稍后读”应用 Pocket 突然宣布将于2025年7月8日关闭服务,其数据也将在同年10月8日被永久删除。今早看到这个消息时,我着实吃了一惊。Pocket 成立于2007年,几乎见证了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我本以为,像这样用户基数超过千万的老牌应用,倒闭的风险应该微乎其微。

然而,这终究还是发生了。Mozilla 给出的理由是:"但随着人们使用网络的方式不断演变,我们将资源投入到更符合他们浏览习惯和在线需求的项目上。"

Firefox 曾是桌面电脑时代广受欢迎的浏览器之一。但自从 Google 大力推广 Chrome 后,其市场份额便逐渐下滑,目前仅在2.5%至3%之间徘徊。不过,在桌面浏览器市场,Firefox 的表现稍好一些,市场份额约在6.89% 至7.58% 之间。然而,在移动端,其市场份额则低得可怜,仅为0.50%左右。Mozilla 在2017年收购 Pocket,部分原因正是希望借此“在移动设备领域取得进展”,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个目标显然未能实现。


根据 Mozilla 2023年的财报,其总收入约为6.53亿美元。其中,来自搜索引擎的授权费(主要来自Google)高达约4.95亿美元,占总收入的75.8%;订阅与广告收入约为6477.5万美元,占比9.9%;而投资及其他收入约为9340万美元,占比14.3%。换句话说,单是投资收益可能就比 Pocket 带来的直接利润要高。这样看来,Pocket 最终被关停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想当年,“稍后读”应用刚诞生时,手机上网体验远不如今天这般流畅:网页加载缓慢、显示效果不佳、广告弹窗频出干扰阅读,网络也时好时坏。但即便在那样的情况下,网上的好文章也已经是铺天盖地,多到看不完了。


Pocket 和 Instapaper(2008年上线)这类应用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痛点。它们的核心功能——如一键保存、跨设备同步、离线阅读、清爽的阅读界面以及内容组织——广受欢迎,成功地将杂乱的网页内容优化得更适合在手机上阅读。


如今,人们消费的内容形式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文章和图片。抖音快手的短视频、小红书的图文笔记、小宇宙等平台的播客、社交网络上的推文……内容不仅日益碎片化,各大平台之间的壁垒也越来越高,开放性随之降低。这对“稍后读”应用构成了巨大挑战:一方面,它们能处理的内容形式相对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平台封闭,常常无法顺利抓取用户想要保存的内容,这使其可靠性大打折扣。


当下,算法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社交媒体、视频网站、新闻App等各类平台,都在运用算法分析你的喜好,进而推送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我们因此更多时候是在被动接收算法投喂的信息。


算法就像一股汹涌的浪潮,一旦你开始接触信息,它就能无时无刻地裹挟着海量内容(如同鱼获)推到你眼前。至于你是否能承受、能否消化,那并非算法所关心的。你想看什么,就有什么;想看多少,就有多少。


另一方面,AI 的崛起也让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与过去那种需要先搜索信息再人工整理总结的传统方式相比,AI 几乎能将所有操作自动化。你只需直接提问,AI 就能从海量信息中迅速检索、筛选、汇总,并最终以你期望的方式(如图文、音频或视频)呈现结果。这不仅几乎是立等可取,而且产出内容的质量通常也能达到平均水平之上——这在过去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你想什么时候看,立刻就能看到;想怎么看,就能怎么看。


AI的这种能力,就好比一艘装备精良的捕鱼船,行驶在信息的浪潮之中。你想捕捞什么特定的“鱼”(即特定的信息或知识),它似乎总能为你提供趁手的工具;但你是否懂得如何驾驭这艘船、能否用好这些工具,可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我看来,“稍后读”更像是原始人采集食物:小心翼翼地将成熟的果实采摘下来、囤积起来,以应对食物匮乏、没有着落的风险。面对信息过剩的时代,“稍后读”做的也是类似的事情——它试图用时间换取“消化空间”,先将海量信息筛选并“摄取”进来,再分配到未来的碎片时间去慢慢消化。


这种方式在效率上,自然无法与算法和 AI 的高效组合相提并论。它唯一的好处或许在于,用户在信息输入环节尚能自主控制“量”。然而,到了后期的处理环节——也就是将资料存入“稍后读”工具,并期待自己在某个未来的闲暇时刻去阅读——这对大多数人而言,往往是反人性的。毕竟,当下就难以付诸行动的事情,拖到以后大概率也还是难以执行。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在数量、获取时间乃至呈现形式上,都能被轻松按需定制的时代。或许,“稍后读”的黄金时代,真的已经过去了。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效率工具盘点:27款Mac应用如何构建我的「输入-处理-输出」系统

用了 DEVONthink 5 年,现在 4.0 终于发布,我却想离开了

数字工具规划,手账记录,我觉得这样感觉还挺好的

纸笔与数字的碰撞:我的手账与日记实践之路

明确主线,建立系统,2025年肯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