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一月, 2023的博文

《新闻女王》片头引言小考古03-新闻的骚动

图片
第三集:新闻的骚动 原文语境 “所谓的“真相”还有许多个不同的版本,所以当谈及一个国家时,我们无法认为每天只有一例事件发生,以为只要新闻机构态度坚定,就定能将事实真相捉拿。新闻也许会自诩为真相的权威,也许会声称找到了正在发生事件的真实答案——尽管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可能有答案。就记录现实而言,这种包罗万象的本事也并非新闻所具备。新闻所做的,不过是通过自己的选择,将某些报道置于聚光灯下,而将另一些报道淡出视线,从而塑造出选择性的事实。 此间凝聚了一股巨大且未被察觉的力量:拼凑一国公民对彼此印象的能力;操纵我们对“他人”看法的能力;在我们的想象中塑造一个国家的能力。” 摘录来自「新闻的骚动」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 片头引言引自阿兰·德波顿「新闻的骚动」政治新闻一章,有提炼精简,我摘抄了丁维版全段的译文如上。 本段主要反应的是新闻传播中“议程设置”的问题。议程设置认为媒体有能力通过决定哪些问题最受关注来塑造公众舆论,媒体对一个议题的报导取向及数量,能够影响受众对这议题的重视程度,虽然不一定能造成态度与行为的改变,但可以有效地影响认知。Bernard Cohen曾说:“媒介也许不能很成功地告诉人们要怎么想(What to think),但它却能很成功地告诉人们该想些什么(What to think about)。” 在引文所在的章节中,阿兰·德波顿批评新闻过于关注社会的黑暗面,而忽视了“国家在当下最需要聆听以取长补短的声音”,希望新闻“偶尔也需要培育和引导自豪、坚毅的情绪和燃起希望的能力”。 阿兰·德波顿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是一位瑞士出生的英国作家、哲学家和文化评论家。他以对现代生活和人类情感的深刻洞察而闻名,并以清晰而深刻的文字风格著称。德波顿的作品涵盖了各种主题,从哲学和心理学到社会学和文化评论。 他的书籍涵盖了许多关于人类生活的主题,如爱情、工作、旅行、建筑和艺术等等。其中一些知名作品包括《工作颂歌》(The Pleasures and Sorrows of Work)、《幸福的建筑》(The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和《宗教的慰藉》(Religion for Atheists)。 ...

《新闻女王》片头引言小考古02-孙石熙

图片
第二集:孙石熙的脉络新闻学 谁是孙石熙 孙石熙(韩语:손석희,1956年7月27日—) 是韩国著名记者、国民主播、实业家。现任JTBC社长。 重要事件 2014年4月16日世越号客轮发生浸水事故。孙石熙秉持议题维持,带领记者团队长住事故现场数月,追踪报道世越号船难达200天之久。 2016年10月24日起,对“崔顺实事件“进行独家连续报道,凭借超高的民众信赖度,让大楼管理员只为JTBC记者开门,独家取得崔顺实平板电脑,揭发干政证据,使朴槿惠遭弹劾下台。 身为保守派《中央日报》旗下电视台,依旧不畏高层压力,批判三星集团,报道李在镕被捕消息。 主要观点 客观地追求事实是孙石熙新闻工作最基本的功夫。 「客观」,并不只是所谓的呈现正反观点,而是要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透过不同方法先找出事情的真相,揭露权力者不愿曝光的黑暗,因此,不仅要主动采访,更不能将搜集到的资讯照单全收,相反的,要检视受访者言谈的真伪,察觉是否有所隐匿。 我们经常看到报导中A指控了B,记者为了两面并陈、平衡报导,于是采访B回应A的说法,但若未能进一步查证两者说法是否为真,很容易让错误讯息满天乱飞。 查证与确认事实是新闻报导的第一步,但若只有报导「事实」,也可能只呈现了事件表象。因此,还要找出事件的脉络,进行深度与调查报导,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分析议题对社会的影响,同时也能让新闻更具立体感,读者更容易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也因为这样的报导方式,新闻报导就不可能全然没有立场,但所谓的「立场」并不说指新闻工作者可以站在自己的价值上无的放矢,反而是要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分析、探究、评论新闻对社会的影响,而更重要的「立场」,就是要站在权力者的对立面,让弱势发声、监督权力机制,发挥第四权应有的角色。 这也是片中引语的所指意思。 参考信息 维基百科: 孙石熙词条 豆瓣: 《破解假新聞、拒當讀稿機、拉下前總統》目录 Medium:《 孙石熙的脉络新闻学 》-管中祥,2020/4/30

《新闻女王》片头引言小考古01-Anchor

图片
《新闻女王》大火,真的是好看,每集片头的引言也很有心思,所以我想做点微小的工作,把这些引言的背景梳理一下,让自己涨涨见识。 第一集:Anchor 词义 在《New Oxford American Dictionary》中,Anchor本身是“锚”的意思,由此引申为“赖以依靠的人”,与新闻主播相关的释义是:“主要在北美英语中:广播或体育项目中主持或者协调其他参与者的人(男女都可)”,字典用CBS做了例句示范。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是北美英语,为什么是CBS? 第一个被称为“Anchorman”的人 简单查证之后有了以下结果:1952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首先使用“anchor”来形容克朗凯特,表扬和确立他为电视台所发挥的作用。此后,美国其他电视台也开始对电视新闻主持人沿用这一称谓。 为什么新闻主持人是“赖以依靠的人” 二战时期,CBS的主持人爱德华·默罗曾利用无线广播将报道与分析并行向听众传播战时信息,这种方式逐渐影响了美国电视新闻的方向。后来,CBS的新闻节目制片人唐·休伊特第一次提出将“Anchor”作为新闻主持人的代表意义,他认为在那个时期电视新闻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方式很分散并且不灵活,所以需要选出一个具有“Anchor”性质的主持人,将新闻报道从不同的角度方向组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新闻节目的整体。 所以,新闻主播的角色是演播室的中心人物,他们集采、编、播这些功能于一身,对电视节目有充分的支配权,既可以连线现场,也要掌控节目的播出过程,对新闻节目的播出内容也有一定的选择权,可以说整个节目的掌控能力集中在他们身上,以主持人的身份与观众进行交流,在新闻的分析中加入个人意见,而且这些意见又具有强大的社会舆论影响力。这些著名的新闻主持人都是具有资深新闻记者的职业背景,有着长期新闻第一现场的报道经历。这个趋势逐渐形成了美国电视新闻的主播明星制。 沃尔特·克朗凯特:美国最值得信赖的人 二战期间,克朗凯特是一名战地记者,他常冒枪林弹雨,深入前线,采访战地新闻,在合众社工作时写了不少典范式通讯报道,他英勇的表现为他赢得了二战最佳战地记者之一的声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克朗凯特投入CBS门下,并在此后成为CBS群星闪耀的广播明星队伍中的一员。...

《笔记的方法》:真正能实操的笔记方法论

图片
Flomo的创始人少楠老师和白光老师新出版了《笔记的方法》。我第一时间就买来读完了。先说结论:我觉得《笔记的方法》是一本质量远比《卡片笔记写作法》高许多的书。如果你跟我一样觉得《卡片笔记写作法》索然无味,故弄玄虚,但有认同笔记能够助力自己,那我以十二分诚意推荐这本《笔记的方法》。 关于笔记的意义 “做笔记,是为了增援未来的自己。” 这句金句已是本书的slogan,这不是一个新的观点,几乎每个与笔记相关的方法论都会提及,包括油管效率博主大神Ali Abdaal 在其20年8月的介绍第二大脑的视频(The Second Brain – A Life-Changing Productivity System)里也提到了“想法回收”的概念。 但我要说的是,首先,太多的资料对于这种原则性内容的解释都是一带而过,我们看到后的反应都是赞一句说得对之后再无其它,但《笔记的方法》中,少楠老师以自己为例给出了翔实的阐释,只要看过相信不会再对这个原则再有任何疑惑。其次,金句的力量巨大,至少它能击破圈层。 笔记的方法 “用自己的话记笔记” 同样,每种笔记方法都强调用自己的话记笔记,大多数还会搬出费曼,说没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就等于没学过。 很对,但是压力太大了。不要说部分书籍只强调必要性,而几乎忽视操作方法(没错,我说的还是《卡片笔记写作法》),如果我只是想记几计闲笔,完全会被这种论调吓走,更不要说坚持记录,增援未来的自己了。 《笔记的方法》会跟你说,先从抓住特定契机开始,记录你觉得很棒的灵感,记录很有用的信息,记录很美好的感觉,进而步步深入,记录有启发的内容,记录反直觉的信息,记录让自己情绪波动的事情,记录自己的实战经验,过程中不断回顾情境,与自己对话,精炼出核心内容。 书中还对收集、分类与回顾做了详细的阐述,每个部分都有非常完整的案例去讲解。 《笔记的方法》是一本从道到术都完整覆盖的好指引,它没有刻意提出一个非常严密的框架试图去解决所有问题,但它几乎是非常坦诚地展示了两位的思考方式并归纳出了自己的解法去给读者参考。如果希望通过笔记这种形式去精进自我,我觉得可以从这本书读起。

关于学习重要性的谈话

  <p>洗澡的时候跟崽聊天,谈到学习的重要性。</p> <p>我问他学习和玩哪个重要,他说学习,为什么呢,不知道。</p> <p>我想了一会儿,却又没想出什么不太苦大仇深和功利的理由,所以只好拆开来问他。</p> <p>“语文重不重要?”“重要,不会的话,别人说什么都听不懂,走在路上看什么都不知道,还怎么过啊?”</p> <p>“数学重不重要?”“重要,坐一号线换乘,不认识1234,坐到哪里都不知道。”</p> <p>“英语呢?”“重要,不然遇到外国人都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你有机会遇到外国人么?”“不知道,反正重要。”</p> <p>还是得使劲教。我基本上对他没有太多严苛的要求,只想他以后能做到两点,一个是肯学好学,另一个是有世界的概念,不要受民族主义的桎梏,希望第二点以后不会让他受苦。</p>

对第二大脑(CODE/PARA)的一些新思考

– CODE是一个以战养战,用输出倒逼输入的方法论。 – 以项目驱动的话,其衍生品PARA其实是始终面对的是一个较小规模的资料库。 – 如果从0开始,这可以说是聚焦,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可能已经囤积了不少未整理的资料。 – 作者提供的解决方案其实是比较偷懒的,即整体归档了之,后面随缘(通过要用时搜索,复盘时回顾)。 – 尽管作者强调定期复盘资料库(这很大程度受GTD的影响),但显然对于一些可能有价值但当下无法提供产出的资料容易形成错判。 – 关键问题在于PARA是一个知识系统的骨架,缺乏一个更细致的、针对具体文件处理的操作指引。 – 也因此,当不少博主使用单一工具去讲这套方法论的时候,我跟着实操下来,是感觉不太匹配,是需要一个更为细致的操作细则充当它的血肉的。 – 即,PARA可以作为流程上的规则,但实操层面需要其它方法作为指引。 延伸阅读: 爆肝大更:打造第二大脑,摆脱无话可说和F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