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六月, 2025的博文

一个API接口,敲开了我一周的死胡同

图片
日历版的计时快捷指令我在小红书已经上架多时,承蒙少数朋友的厚爱,它至今仍是我销量最高的一款产品,这远未达到我的期望。功能上,希望能更进一步,加入分类统计的功能,这样,我们就可以看清每天在不同类型的日程里各自花费了多少时间。 上上周(24 周)开始 ,我尝试创建这个新的快捷指令,以日历维度来统计每个分类的日程总时长。我本想全部在本地实现这个功能。但很快,这个愉快的挑战就演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心性折磨。一层又一层地嵌套、一次又一次的遍历,每每都在最后的结果展示环节功亏一篑,让我一度为此怀疑人生。 反复挣扎了一周半,我决定放弃纯本地化的执念,直接接入 DeepSeek API。筛选日程、配置接口,不到半天,我预想的效果就实现了。 我是一个技术盲,顶多只是热衷折腾,依着自己的想法与习惯捣鼓一些自用的小工具,如果分享出来有其他人愿意用,甚至给予认可,对我来说就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 苹果生态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无代码开发的土壤,原生的快捷指令、AppleScript,广泛友好的第三方工具支持,以及现在基于云端的新秀效率工具,都可以按照自己想法构建出丰俭自如工作流和工具链。而 AI 的加入,更将这一趋势推向了极致,让用自然语言创造工具成为了可能。 言归正传,我将这次由 DeepSeek 加持的时间分类统计快捷指令步骤截图分享在下方,有兴趣动手能力强的朋友完全可以自行“复刻”一版。当然,如果您想节省时间,即刻体验,我也将它与之前的计时指令打包上架,定价 9.9 元。 实现效果:

苹果在 AI 上的落后短期来看真的影响那么大么?

图片
苹果于北京时间 6 月 10 日凌晨 1 点举行了一年一度的 WWDC 发布会,并发布了其硬件生态的全线系统更新。 液态玻璃 UI 好不好看见仁见智,个别应用的 屎上雕花 锦上添花我也兴趣不大。 我今天想讨论的是: 苹果在 AI 上的落后短期来看真的影响那么大么? 苹果在 AI 上的滞后是毋庸置疑的。 一方面,AI 的勃发过于迅猛,超出了苹果一贯的产品规划。去年虚张声势地宣称将 AI 引入系统,结果 Apple Intelligence 迟迟不能完整交付,今年老生常谈不知道究竟能落地多少,这一切都更像是市场压力下的被动应对;另一方面,苹果本地隐私优先的战略也让它颇受掣肘,不管从理论上还是现实上就不可能产生足够强的大模型。 但要说这两年苹果完全没进展也是不妥当的。 M 系列芯片的强大性能首先不容忽视。 Ben Thompson曾指出 ,配备 M3 Ultra 芯片和 512GB 内存的 Mac Studio 可以在桌面上运行 DeepSeek R1 的 4 位量化版本,这是受限于内存架构的独立英伟达芯片(无论是专业级还是消费级)都难以做到的。 又根据新发布的《 Updates to Apple's On-Device and Server Foundation Language Models 》,新的 Foundation Models 框架“经过优化,可在 Apple Silicon 上高效运行,包括一个参数量约为 30 亿的紧凑型模型,以及一个基于服务器的混合专家模型,其新颖的架构专为私有云计算而设计。这两个基础模型是苹果公司创建的一个更大生成式模型家族的一部分”。在文本回复和图片评估方面与竞品相比,也并非一败涂地。 这些都体现出苹果在端侧模型方面有所投入。苹果的产品是一系列软硬结合的生态系统,这决定了苹果一定会首先聚焦于他们觉得必须“稳定”、“安全”的 AI 使用场景,比如结合用户上下文进行回复,或串联 app 相互协作。但这些藏于背后的细节体验并不能为用户提供直观、震撼的“魔法时刻”,因此被诟病“创新不再”、“日薄西山”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但问题是,苹果是一家软硬一体的消费电子设备公司,主要面对 C 端客户。依托优质的用户体验,苹果提供了广泛的硬件产品线,这些产品线构成了相互关联的产品生态,笼络了海量的用户。硬件销售是其首要的利润来源,然后才是基于用户...